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2-12-24 09:20 热度: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这对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教材、教师、学生应三者并重,但应以学生为主。本文结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简单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期待,主体地位

  前言:

  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以读者为文学主体的文学观。它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读者为主体。并认为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作品,创造过程由读者完成。接受美学的文学观与其说是对文学的认识,不如说是对读者的发现。它强调了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以往的文学理论,他最大的不同是对读者意义的发现,并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文学认识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当我们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大学语文教学时,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那么这些启示具体有那些呢?

  1.利用阅读期待,积极贴近学生的期待视野

  通过对阅读的分析表明接受美学是从阅读期待入手的,主要依靠“审美期待视界”把作家、作品与读者连接起来,从而把文学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沟通起来,使之成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中介因素。所谓“期待视界”,又可称“期待视野”,是由读者以往阅读经验构成的一种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也就是指在文学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一代代读者的参与阅读中被不断的发掘出来。由于每个人的视野期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教师根本无法准确地知晓每个学生的期待。但是教师要尽可能的把握公众阅读期待视野,同时积极了解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阅读期待;以及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有意识地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引起学生情感的回应,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驱动力。以便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的文本,获取新的信息,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期待视界形成重合。

  2.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一部作品的最终意义不是由作者预先埋下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最终完成的。由此来关照语文教学,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活动中要把作品的读者——学生,放到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上,把学生作为语文阅读活动的主体来看待。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是一个向读者开放的意义结构,每个读者都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肯定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我们也提出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只不过在根本上还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让学生提高吸收的积极性自觉性,还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就必须

  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关系,带着探究性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探寻作品的精神之光。

  在阅读活动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按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

  3.创建开放型的教学方式

  对于语文阅读,有的课文以精讲为主;有的课文有讲有讨论;有的课文可以作为名篇佳作进行赏析;有的课文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即语文活动课。比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学则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其照本宣科的讲解课文,不如多举行诸如“辩论会”、“演讲会”、“早读十分钟即席演讲”(可介绍美文、讲述事件、发表感想)等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自然会调动大学生“说想之所想”的主体意识。

  4.教学目标要突出学法研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能形成主体能力,进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就应当根据“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的规律,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会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准备中,不妨将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转向突出学法的指导。比如课文教学的目标表述就可突出“通过课文载体,学习某种思维方法,某项阅读技能”等等。应当注意一点,学法之为“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里的客观规律就是:既注重语言规律的把握,达到“以点达面、举一反三” ,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说每个学生因个体的差异,其“法”是不相同的。所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新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泛文化知识),新方法(写法、说话法、听话法),新感悟(是思想认识的演化,情感态度的激发)。这样就会形成“人人殊”的体验,坚持下来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学法” ,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5.紧抓阅读教学“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观点。张志公先生也说:“我还是赞成‘导读’,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析来析去的” ,“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就够了”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予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叶老、张老虽未直接提倡运用接受理论来进行阅读教学,但他们的教学理论揭示了汉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是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在现代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叶老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让学生“自臻于通篇明晓”,张志公先生直接指明了阅读教学的具体教法即“导读” 、“给予启发” 。学法即学生自己“思考” 、“理解”和达到的教学目的(增长学生的真实的本领)。

  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他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语言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它是思想的外壳,又具有审美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思想,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洪镇涛先生总结的“学习语言”的理论和找出的施教途径,是对叶圣陶、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前辈阅读教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贡献,其中蕴含着许多我国古代接受美学和外国接受美学的优秀因子,我们应很好地学习借鉴。

  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它把读者置于研究中心,取代了传统的作家是唯一重点的做法,实现了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性转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还使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提高。该理论还能为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虽然作为一种理论,接受美学还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兼容并蓄,取它山之石以攻玉,必定可以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周文彬、朱立元:《现代外国美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北方论丛》2001年

  3.陈蕾:《接受理论与大学语文教学》,《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

  4.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文章标题: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1503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