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县区化学教研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所属栏目:化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5-14 09:22 热度:

  2010年8月我从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走进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作为刚走上教研员岗位的我,虽想“为人作嫁衣”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虽说“未有金针亦度人”,但还是让我于心不安。所幸在如东教育局教研室大家庭的帮助下,我对教研员岗位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中,我很庆幸能和大家一起坚定地行走在教研的大路上,且耕且读,且行且思,寻找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摘要:文章作者以一个县区教研员的视角对化学教研工作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文范文,教研工作,县区,化学

  一、回归原点返璞归真

  2013年7月我参加了中科大一短期培训班,当蒋家平教授在介绍到科大的精气神——从“不要命的上科大”说到“育人为本”时,把“基础宽厚实”放在首位!并且强调本科生将要花一半的时间来完成基本一致的基础课程,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是慢的”,不是为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不应追求“初速度”,而要为今后的人生积累“加速度”!联想到几经修订而日趋完善的《江苏省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其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这其中惊人一致的教育理念让我再次感悟——教育规律是相通的!

  作为高中化学教研员的我,更应反思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规律,合理安排好全县高中化学教学的“深、广度”,力求体现学科思想的建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今年暑期,我调整我县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广度依课标,深度瞄高考,进度重效果,不为再“飙难度”而致化学必修课程教学拔苗助长,也不为“挤时间”而将必修2肢解,选修5的教学时间也由原先的高一第二学期调整到高二第二学期,系统安排,从长计议,以人为本。往届高一学生出现的“畏难情绪”、“兴趣不浓”等现象,究其原因,实际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轻新授重复习、轻过程重结果等违背认知规律的做法,在本届高一化学教学初期,结合我县教育局开辟的“海州讲坛”频道,增加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夯实起点,从知识内容衔接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指导,再到真实可感的学科魅力,如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感性认识的冲击,转化为能够从理性上带给学生一些触动和感悟的体验过程[1]。

  二、聚焦课堂临帖破帖

  有这样一堂课我至今记忆深刻,那是我参加华南师大承办的2011年“国培”,由胡小刚教授上的题为《牛奶中有没有三聚氰胺——论分析化学与现代色谱分析技术》一课,为了说明色谱分离原理及过程,胡教授将之比喻为某男和某女逛街的过程,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可简单表示如下图,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如固定相、色谱柱、分配系数等)与形象的逛街过程(如商铺、马路、商品喜好等)巧妙类比。当时我就想要是我们高中化学老师也能如此深入浅出的上课,学生们一定不会感觉化学枯燥难学。

  教研员的日常调研重心是课堂,我摸清了我县当初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是做得不错的,但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些新课程理念还仅停留在嘴上而没能真正付诸实践,如“教”的重心转为“学”的重心的可操作性还不强,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手段单一,不善于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科学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还很稀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体现等均不够。

  无疑“问题”是“问题支架以变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通过建构“支架”——“基础性”、“扩展性”、“反思性”的问题,扶学生“上架”。课堂始终以学生围绕着“问题链”的解决为中心,突出外部支持与引导在学习中的作用,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做为驱动,并在问题解决后的拓展延伸中产生新的问题,从引导质疑、激励发现问题,到开启学生心智,诱导举一反三,既激活了课堂,且对学生课后的学习乃至学科思想体系的深入学习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在近三年高考中我县化学B率稳中有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用课题引领课堂教学的思路是可行的。

  我也深知,“仅有分数过不了明天”,所以,未来的路还很长,尽管这种“草根典型”可以填补“基本的教育思想”与“具体的教学模式”的中间环节[3],但建构模式绝不是用模式化的教学固封我们的日常教学,而是规范我们的教学。先带着镣铐跳舞,卸下镣铐时自由舞蹈才会更美。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这句话和叶圣陶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如出一辙!撇开一种思想可能会扼杀和禁锢多种思想不说,单就实际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和形似神非的做法也会限制她的发展。而追求课堂模式的适切性、多样性、创生性,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规律的,也是契合课改要求的,正如王磊教授在江苏新课程过程性培训中提出的,应倡导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多样性:如“基于交流研讨的概念建构的教学”、“基于课题的综合与开放教学”、“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教学”、“案例教学”等等。

  再者,任何模式都应该以生为本,着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堂环境、课堂机制,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但是:有用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4],这也是进一步将课改革向深处的关键。

  三、且行且思共同成长

  2011年11月21日早上,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2011国培化学老师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广东省广雅中学。分别观摩了两位资深老师:广雅中学陈允任老师和仲元中学曾国琼老师执教的《铁盐和亚铁盐》(人教版)。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给国培班的所有学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课后“国培计划”(2011)学科首席专家钱扬义教授组织学员进行的评课、辩课更是精彩连连,令人耳目一新,给所有学员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其中辩课这一环节给我启发很大,钱教授将2个班的学员刚好分饰类似于辩论赛中的“正方”和“反方”,要求双方就这两堂课中最值得肯定的和最有待商榷的分别提出各自的看法,并进行对话交流、论证、辩驳,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命题……”

  这种呈现出的“全员参与式教研活动”,启发了我后来组织县级教研活动的策划,首先我必须认真备研[5],就像教师课前备课一样,比如根据本次活动主题,制作相应的课堂观察评价表(如基于学生首评制的课堂观察),其次合理组建“正方”和“反正”,为后面的议课和辩课做好准备。

  事实证明,这种形式改变了教研员传统的裁判员、指挥员角色,转变成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服务者、同行者。既扩大了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使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一厢情愿的事,而是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共同研究的事,有效地吸引了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又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深度,这种思想的碰撞正是自信和他信的结合力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江敏.在实验中展现化学的魅力——宏观中的微观和微观中的宏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10

  [2]丛高,陈艳.“问题支架以变导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22

  [3]郑毓信.教学模式研究需要再深入——由《探讨》引发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8):44

  [4]李帆.教育期待深度改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3,(2)

  [5]朱唤民.调研务求有效[J].学校管理,2009,(6)

文章标题: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县区化学教研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huaxue/2100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