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投稿补习课程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启示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11-09 14:19 热度:

  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都会在课下报名参加一些补习班,现如今,补习班不仅仅是中小学生参加了,很多高等教育也开始设置补习班。那么补习班课程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呢?本文是一篇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补习课程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启示。

  摘 要:补习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开设的“非大学水平课程”。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乃至“普及”的阶段转变过程中,迎来了大量非精英、非传统学龄、拥有复杂经历的学生,补习课程应运而生。尽管有反对者认为高等教育机构不应当浪费资源提供高中水平的补习课程,然而实践证明,补习课程意义重大。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补习课程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补习课程,高等教育,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5-0092-05

  补习课程一直是美国高校的重要课程组织部分。近年来,在欧洲和日本,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补习课程。作为“非大学水平”课程,它饱受争议,但大量证据表明补习课程帮助那些未做好准备的新生们弥补了基础知识、技能的不足,支持他们坚持大学学业,降低了辍学率。本文试图探讨补习课程的发展与意义,及其对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启示。

  一、补习课程的发展历程

  补习课程(remedial course),又被译作补偿课程、补救课程、弥补课程等,涵义与发展课程(developmental course)、预科课程(preparatory education)等概念相近。它是为知识、技能有所欠缺,学业成就较低,接受高等教育存在困难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核心技能(如阅读、数学等),从而满足大学学位课程的最低要求,并且降低辍学率――必要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往往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不适应,继而中途退学。

  从高等教育史来看,补习课程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美国――当时哈佛有一些来自工匠、水手或仆从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并不符合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而哈佛仍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19世纪的美国大学校长们一面哀叹新生们糟糕的拼写,一面向他们提供额外援助[1]2。1909年,超过350所美国院校开设了补习课程。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受到《退伍军人重新适应法》(Servicemen’ Readjustment Act)及移民数量增长影响,大量退伍军人和少数族裔涌入大学校园。“1947-1948年期间,超过一百万名退伍军人簇拥在美国大学校园的星条旗下”[2]。这些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非传统大学学龄学生需要弥补听、读、写、算等方面欠缺,于是大学提供了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技能课程,以及辅导服务。如今,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需要参与阅读、写作、数学等补习课程[3]。美国今天的大学生们来自于更多样化的阶层、文化和种族背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支持他们的学习,美国的补习课程体系也不断发展,日益全面[1]4。

  在美国之外的欧洲和亚洲,补习课程也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得到发展。20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迅猛扩张。曾长期保持精英模式的英国高等教育,在30年间快速向社会各阶层大开门户,于是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大量准备不足的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为学生设立补习课程。英国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不断恶化的本科生质量,48%的英国大学设立了英语和数学补习班[4]364。2001年,意大利大学系统进行一项改革:大学必须根据大一新生选择的学位课程对其进行相关技能测试,并指出其不足。为此,许多意大利大学在每学年初开设一些预科课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必要的能力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涯[5]366。20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在此期间,除了少数拥有高声誉的大学仍以“考试地狱”[6]29来筛选最优秀的学生,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逐渐采取免试、开放录取的方式接收具有多样化学历、学习要求和工作经历的学生[7],并由此产生了“学力低下”、“学力危机”等现象。许多新生必须补习高中课程,否则无法进行大学课程的学习。例如之前未曾接受过物理教育的学生也可能进入工程系,却难以直接进行工程类课程学习。曾有调查表明,在一所私立预科学校中,有40%的学生对学校授课内容存在理解困难,还有3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课堂中几乎不了解老师讲的是怎么回事[6]40。

  二、补习课程的原因分析

  补习课程为什么会存在?不少研究者将责任推到了低层次的教育体系上[1]3。著名教育社会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也曾指出:“美国大学所做的许多事情,尤其是大学前两年所做的事,只是补偿了欧洲高级中学的功能。”[8]美国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是迫使美国高校提供补习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业水平低下”一直长期困扰美国基础教育,学分制和偏低的毕业要求使很多学生逃避学术性课程,选择娱乐性课程,许多毕业生存在读写困难,更苦恼于数学和科学相关科目的学习,难以适应大学课程。而少数族裔因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进入大学之后更难以持续完成学业。美国高校只能提供相当于高中水平的补习课程,弥补这些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留在学校直至获得学位。

  然而,仅仅将补习课程归因于基础教育的不足,尚无法解释它在世界范围的扩散。整体来看,补习课程的广泛实践,与高等教育从“精英”(Elite)到“大众”(Mass)乃至“普及”(Universal)的阶段转变密切相关。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伴随着科技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将发生规模的迅速扩张,适龄青年入学率会经历15%以下的“精英”阶段,15%-50%之间的“大众”阶段,以及50%以上的“普及”阶段。三种发展阶段的区别不仅表现为数量的不同,还意味着质量的变化――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选拔标准、课程、生源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9]。“精英”阶段,少数精英通过严格筛选才能进入大学,因而大学主要考虑成绩优秀者的学习需求,补习课程鲜有用武之地。“大众”及“普及”阶段,高等教育逐渐面向全体公民,入学标准不断降低,实施“宽进”原则。一方面,学生几乎不需要通过筛选就能轻松进入非精英型大学(如美国社区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短期大学、专修学校等);另一方面,入学者不仅限于完成中等教育后直升大学的传统学龄青年,还包括许多正在工作,或结束工作后回归校园的成年人。大学教师们越来越感到学生比从前更难教了,补习课程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   越来越多准备不足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是补习课程兴起的直接原因。上文的分析说明了为什么大学校园中会出现这些学生,且人数日益增长:首先,基础教育质量问题可能导致高中毕业生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或缺乏某些科目的学习经历;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下,高等教育机构降低入学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前置学历、年纪等限制放宽。高等教育不再限于少数精英,几乎人人可上大学。总而言之,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不得不面对那些非精英、非传统学龄,拥有复杂经历和多样化学习背景学生所带来的挑战,补习课程正是高校所采取的重要应对措施之一。

  唐 阳 张 广 刘承� 等:补习课程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启示

  三、关于补习课程的争论

  尽管世界各地众多高等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补习课程,但“高等教育阶段的补习课程是否应该存在”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反对补习课程的人们认为,未做好准备的学生不应当被允许进入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更不该提供高中水平的补习课程。有研究者指出:补习课程可能降低学术标准、或降低学位价值[10]346;补习课程过于耗费资源(学生要为高中水平课程支付额外学费,纳税人也不愿意进行重复支付)[5]370;补习课程可能会导致教师士气低下[10]355;补习课程降低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充分做好进入大学准备的积极性[11]736-771。补习课程无法提高学生的课业表现[12];补习课程不利于学生学习,因为分班导致了歧视,对学生的自尊以及教育预期有不良效果[4]368;或者因为和同样能力较低的学生一起学习而产生了消极的同伴效应[13]。2012年,美国大学完成辅助机构(Complete College America)的报告撰稿人呼吁所有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结束补习教育[14]。

  补习课程的支持者则认为补习课程的存在非常必要。有研究者通过追踪大学补习课程的实施状况,以数据证明补习课程确实提高了学生在英语、数学等科目的学业成绩[15]59,增加了大学前两年的学分获得数量,减少了辍学的可能性[16]。他们认为,因为部分学生未能成功就取消补习课程,正如由于存在手术失败就不实施心肺复苏术[17]一样荒谬。从“精英”至“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不可逆转,学术能力有所欠缺,教育背景日益复杂的学生进入大学已成事实,补习课程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笔者认为,从各国经验来看,补习课程意义重大。首先,对个人而言,它能帮助新生弥补不足,适应大学学习,改善学业表现,从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学课程学习,获得学位,提升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补习课程能推动大学水平课程顺利实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维护声誉。另一方面,补习课程可降低学生流失率。能力不足与不适应大学学习往往导致学生辍学。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入学第一年的流失率最高,以后会逐年减半。例如第一年的流失率为30%,那么第二年的流失率通常是15%,到第三年,会降低为4%[18]。最后,对国家而言,补习课程还有助于支持那些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的群体,克服其学习成就偏低的状况,真正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19]。

  四、对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阶段,也同样面对文化背景复杂、学习障碍繁多,未能完全做好准备的大学新生,各国丰富的补习课程经验能为我们提供不少启示。

  (一)补习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

  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超精英阶段”,适龄青年入学率处于5%以下[20]。“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统一高考制度只允许极少数成绩优异者进入数量和培养规模都较为有限的大学。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人们对于知识、技能、学历的追求,国家先后兴办了夜大学、高等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向广大在职从业或待业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标准较低的学历继续教育,更容易出现学生“学力”弱、教育背景复杂等问题。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同时人口生育高峰逐渐逝去,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阶段,高校间展开了对生源的激烈争夺。学历继续教育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源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为吸引生源,许多学历继续教育机构一再降低入学标准,迎来了更多准备不足,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对学生的学习困难,一些学历继续教育机构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有的则通过删减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来“减轻负担”。这显然不是有效解决之道,前者将导致学生流失,后者则导致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被戏称为“学生混文凭,学校卖文凭”。从整体来看,我国各学历继续教育机构缺乏提供补习课程的意识与行动。为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学历继续教育机构有必要积极主动进行补习课程实践探索。

  (二)补习课程的实施原则探讨

  首先,应当审慎判断补习课程的受众。到底哪些学生需要补习课程?根据现有国际经验来看,为确定补习课程的受众,学校一般会通过学生之前所取得的成绩,或者重新进行测试来进行判断。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原本通过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数学成绩判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2007年起,学校开始通过网上测试来确定学生水平,并判断其是否应该参加补习课程[15]47。无论是参考入学成绩,或重新进行测试,或二者结合,学校都应注意,同样成绩较差,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原因并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学业表现不佳;有的学生可能曾经学业成绩优良,但离开学校时间太久,遗忘太多;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如休学、地区教育差距等导致知识技能掌握落后于其他学生。学校应当审慎判断补习课程受众,使得补习课程更加体现“量身定做”,从而尽可能减少学生花费在补习上的时间[21]。   其次,提供多样化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数学是各国补习课程普遍提供的内容之一,此外较为常见的还有母语及英语的阅读写作课程。日本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科目,除了数学、物理、生物、日语、外国语以外,还涉及学术写作、书目搜索、研究能力笔记、以及公共演讲、数据处理、数据通信等[6]36。补习课程的目标不仅限于弥补学生高中知识、技能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帮助其适应大学课程。因此,学校所提供的补习课程内容,不能仅限于数学、英语等基础教育教学科目,还需根据学生未来的大学学位课程内容提供补习科目。

  第三,补习课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传统授课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自定进度,配合教师定期辅导答疑,或者学生成立互助小组等方式都可尝试,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或许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不少大学生们就是通过在线辅导得到导师的实时回应和及时提醒,同时也应注意,在线补习课程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自我行为和责任的理解[22]。

  第四,合理安排补习课程时间。补习课程应当何时开设?何时结束?各国各校不同。美国俄亥俄州大部分学校禁止学生在结束补习课程之前参加大学水平课程,这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时间延迟。而有的学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同时参加补习课程及大学水平课程,或在假期及其他时间先参加补习课程,再接受大学水平课程[11]760。考虑到学历继续教育面向的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灵活的课程开设时间更能满足学生需求。关于补习课程的完成标准,各方也存在意见差异。仅以持续时间作为判定依据显然不可取,较为合理的方式是采用分阶段测试,即每完成一阶段课程内容后引入考试,认定学生达到要求水平后继续下一阶段学习,直至确定学生合格后方可结束补习课程。

  第五,实现补习课程学分认定及转化。有研究表明,赋予补习课程学分可以增加其有效性。一些参与无学分补习课程的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容易辍学,他们可能会自信心受挫,从而对教育成果造成负面影响[23]。因此赋予补习课程学分极为必要。更重要的是,应当广泛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补习课程学分转化,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由流动,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奠定基础。

  补习课程应当成为我国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减少趋势。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增势明显,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24]。适龄人口的减少,将使更多准备不足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而城镇化率的攀升,将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其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这意味着补习课程未来面临广大施展空间。学历继续教育承担机构,尤其是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可以效仿美国社区学院,成为补习课程的主要供应者,并且重新建构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201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25]。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年龄跨度大、经历差异多、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所带来的挑战。无论学历继续教育或普通教育,都应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形势变化的敏感性,根据学生的特征及需求调整课程和服务,关于补习课程的尝试,只是刚开始的一步。

  参考文献

  [1]Casazza,M.E. Who Are We and Where Did We Come From[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999(23).

  [2]Olson,K.W.The GI Bill and Higher Education: Success and Surprise[J]. American Quarterly, 1973(5): 596-610.

  [3]Calcagno,J.C. & Long,B. The Impact of Postsecondary Remediation Using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 Addressing Endogenous Sorting and Noncompliance[M/OL]. NBER Working Paper, 2008/1419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July 2008:1-38.(2010-03-21)[2015-08-01].http://ies.ed.gov/director/conferences/08ies_conference/pdf/calcagno_long.pdf

  [4]Giorgio,D.P.The ShortTeam Effectivess of A Remdial Mathematics Course: Evidence From A UK University[J].The Manchester School, 2014(82).

  [5]Paola,M. & Scoppa,V. The Effectiveness of Remedial Courses in Italy: a Fuzzy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4(27).

  [6]Mori,R. Entrance Examinations and Remedi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2(43).

  [7]天野郁夫,等.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J]. 吴素兰,陈武元,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4):5-12.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高等教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创办并直接主管,是全国高等教育导向性、综合性理论刊物。其前身是创刊于1965年,复刊于1982年的《高教战线》,1986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陈云同志题写刊名。

文章标题: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投稿补习课程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2864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