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动力论引论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2-07-24 08:46 热度: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区隔。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动力有二:一是教师教学的动力,即教师对党和国家要求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的意愿;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即学生内在的需要与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的交集。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这两个动力系统的协调运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动力论
  
  
  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们谈论得很多,且有海量的论文发表,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很多文章颇有见地。笔者想提出一个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即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动力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动力入手,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如何来进行有效的内化。这中间涉及到几个问题,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动力何在,二者应该如何协作而起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有一个问题在当前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论文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意或无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模糊起来,未能加以清楚区隔。实际上,虽然二者有诸多的联系,同时它们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在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又指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些论断是针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然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但是,主渠道应该有自己的运作规律,然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比较少见。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然会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因而很容易出现混淆。
  应该严格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这两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其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一)执行主体不一样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学校整合各教学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针对整体学生,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的综合性思想工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对部分学生的课业传授。
  (二)包含内容不一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传授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和经验、当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等这一类知识,而甚少涉及到学生的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则不然,它包含了各门课程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概念要广泛得多。
  (三)作用不一样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要求有很大的交集,但其中的不同还是显著的。正如“16号文件”所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提供了一个树立正确观念的理论基础,而要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只能从广泛的实践中去完成。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协调
  国内许多学者分别从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是这个时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探索与以人为本精神相契合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者的神圣使命。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即:“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灵魂。其具体内容有:1、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形势所趋。2、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3、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管理相结合是贯彻“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必要手段。[1]这应该是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
  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提高他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一个终极目标。与此对应的是一系列的措施和要求,其中分别为(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3)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5)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同上)
  (一)教师教学的动力系统
  教师教的动力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在的,即党和国家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是一个动态的要求,在每一时期都有比较明确的内容。二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意愿,即对这个要求是否感兴趣,是否坚信不疑,是否愿意以满腔热情去教导学生。
  这个公式表明,教师要在党和国家规定的方向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的动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愿望去教导学生相关内容。当然,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
  学生学习的动力受更方面的影响,主要有: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授方式;2、学生自身的需要;3、学生的兴趣。
  人在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和规范需求是不同的。
  (三)师生的动力协调
  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师生的动力应该协调。之所以在高校课堂中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动力不协调。那么,协调的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并且有趣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运动形式除了通过以“两课”为核心的公共理论课外,更多地是通过会议、校园文化、个别谈心、规制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学生思想上的提高的。[2]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有效化、深入化、持久化;就是与广大师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贴近、融入师生的生活,成为老师忘不了,学生离不了的一项长期工作。[3]
  正是过分强调正规化、标准化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过分强调对概念讲细讲透,对进度、板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考试强调标准化,对概念的记忆要求较高。这种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由于教学具有强制性和划一性,评价方法手段的单一,学生按学校的规定修完思想政治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学习时心不在焉;教师为了对付考核、完成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纯粹概念演绎课,流于古板的照本宣科、空洞的说教,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字化、大纲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脆弱和苍白无力的。[4]
  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有鲜活、生动的形式。在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走出去,到基层去,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让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可以利用互联网同大学生直接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式多样,也应该丰富多彩。[5]
  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6]而有学者认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来确定思想政治的目的。[7]
  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级构成如下:一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二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二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在领会上一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三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三级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领会二级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具体指导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行为准则。[8]
  1.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2.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3.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9]
  网络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0]
  参考文献
  [1]田成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光明日报.2005.01.04.
  [2]王天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量.光明日报.2006.01.08.
  [3]徐金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及其途径.光明日报.2005.11.30
  [4]浩天,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探析[J].当代经济.2007年第12期(上):126.
  [5]唐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针对性说服力.河北日报.2005.03.16.
  [6]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年第6期:169-170.
  [7]陈道德.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主要依据[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2、3.
  [8]杨生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其实现[J].江汉论坛.2006.11:116-117.
  [9]王建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分层设定刍说[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03.
  [10]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供稿.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发展策略.中国教育报.2005.10.24.

文章标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动力论引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127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