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

所属栏目: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0-09-17 10:04 热度:

  摘要:认真研究教研室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教研室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探讨教研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是院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对加快教研室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教学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研室,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
  教研室是院校教学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院校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教研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作用与意义、主要措施等方面,探讨教研室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以进一步推进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一、教研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教研室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目前,教研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规模建设,忽视承传环节
  教研室担负着承上启下,传承知识的重要任务,大量的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学科课程建设、教学信息的存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等,都要通过教研室去实现。忽视教研室承传环节的建设,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过程能动因素,失去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内涵。现阶段,各院校仍在争先恐后地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盲目造势,追求宏观规模,致使院校信息化建设“规模大,基础弱”,使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成失衡状态。在领导层的观念上,似乎有了规模就是重视教学,重视信息化建设才有成绩。然而,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却忽视了教研室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硬件设备方面不舍得花钱;在软件技术方面缺少保障;在技术应用培训方面倾注精力少,使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弱势,跟不上信息化环境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研室的功能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重硬件配置,忽视软件应用
  在教研室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存在误区,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偏差。认为信息化主要是硬件条件,建起校园网,设置多媒体教室,配置计算机、打印机、硬盘等就可以满足运行,因而忽视软件方面的建设,如信息技术运行支持、信息流量、信息资源、信息交流平台构建等,在教研室的软件建设上没有做到优先保证,致使教研室的信息化软件与硬件设施不相配套;二是缺乏信息交流应用。良好的信息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方便,但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处于低层状态,一些新知识、新情况和新的教学手段不能够实现快速的交流,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与教学实践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对教师的信息文化素质培养重视不够。目前,教研室信息化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注重了教师个人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而忽视对教师信息文化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信息获取、信息的辨别、信息的整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还比较缺乏,对硬件设备的使用技能和软件功能的开发不够,教学软件开发利用率低。
  (三)重信息流通,忽视资源管理
  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大了各种信息流量,加快了信息的流速,使教学信息资源具有丰富的储备,为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但忽视信息资源的管理。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人管理,使各种信息资源处于无序状态;二是缺乏对信息的科学管理,由于偏重于信息资源的采集,丰富的信息资源内容,对信息的收集、编辑整理、分析辨别、信息资源应用等方面,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教学的需要,使教学资源废滞,使个人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成为“私有财产”,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信息资源应有的作用,给信息应用带来很多不便;三是缺乏资源的规范。网络系统资源缺乏规范,系统软件配置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资源分类和对信息源数据的处理不规范,致使资源信息检索困难,造成资源使用的障碍;四是缺乏信息的安全控制。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目前,教研室信息资源管理不能达到系统全面加密,不能实现单机专用,单件专用,信息处于自由状态,容易造成信息失控。
  (四)重个体发展,忽视集体协作
  在信息环境的影响下,院校重视了教师个人信息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但对教研室集体作用的发挥不够。一是缺乏教学信息的共享,教师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影响信息价值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合作精神。由于强调教师的个体发展较多,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互通有无,集体学习研究与协作攻关少;三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注重个性发展,忽视集体协作精神培养,各教学组缺乏交流,限定了集体学习研究气氛的形成,使教研室的学习研究氛围降低,组织功能作用无法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研室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教研室信息化建设是指教学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素质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备和使用与管理,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等。加强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加快教学信息交流和转化效率,丰富教学信息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发挥教研室的集体协作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教学信息传递
  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集体信息环境氛围,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是加快了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每个教师之间的教学信息可进行及时有效的传递,教师可以把收集到的教学信息以多元手段和多种方式,使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空间大大扩展,信息交流速度加快,信息的选取与应用也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方便;二是加快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传递。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知识传授更加快捷,超越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制约;三是加快了教师与外界的信息传递。信息技术为教学实践带来了跨越式飞跃,为教师的学习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快速获取外界的知识信息,并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提高和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积累。
  (二)提升信息转化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信息为教育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多媒体设施的运用,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加强教研室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提升知识信息转化效率。一是教学手段灵活,使知识加快转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实施教学,改变传统的讲台式、直面式、单项式授课方式,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向受教育者传输,学员更加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二是网络信息发挥作用,提升学习速度。网络信息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捷,可快速提升师生的学习速度和认知能力,满足学习需求,为教师和学员的知识更新与转化开创了更大的空间,可大大提高教学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信息的应用效能;三是加快知识信息的交流与转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缩短了知识的更新周期,促使新知识快速更新和转化,使人们在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观念与方式上同时改变,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转化效率,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三)丰富教学信息资源
  院校在信息科学[3]的引领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作用下,一是利于多方采集资源。教研室可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学信息进行多途径、多方位采集,积累储存大量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边缘知识,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施教方法指导;二是加快资源转化。对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编辑处理等,形成并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存储于教研室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学信息资源处于使用状态,通过每个教师的计算机直接进入教学系统,服务于教学实践;三是创建个人信息资源库。每个教师在大量的信息中,根据需要各自进行选取,加工整合,制作教学课件、案例等相关资料,创建个人信息库,为教学储存资源;四是促进资源流通。由于信息资源储量的增加,丰富了个人的信息占有量,使原来由个人占有的处于静态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的运行,加快信息资源的流通,通过教师的能动作用转化为教研室共享的动态资源,为教师和学员提供学习参考,使教学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四)促进教学手段发展
  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作用是将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发展,使教学方式更加灵便。一是网络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网络课程教学,教师和学员都可从多方面进行学习,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二是远程教育带来了便捷。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为师生学习提供了方便,除在校园、教室学习外,可利用休假、实习、岗位任职等时机随机学习,不受知识内容、教学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三是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实践形成了极大的支持。教学软件支持了教学课程与内容的承载传输方式,使教学课程内容用各种教学软件技术制作成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四是校园网为教研室提供了支持平台。教研室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的支持,使各学科组及各门课程按其内容结构、知识特点和施教方法等,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教学手段彻底摆脱传统方式的制约,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更加突显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使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更具有时代意义。
  三、教研室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教研室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坚持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技术协调发展,培养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学科专业信息体系,收集储备信息资源,提高教学信息应用效能等,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编辑、整合、应用,使大量教学信息直接进入应用状态,并服务于教学实践,真正发挥教研室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重协调发展,加强软件技术支持
  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协调发展,在硬件保障的前提下,加强软件系统功能建设,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效能,保障教研室信息化整体功能建设协调平衡。教研室信息软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高计算机配置。在计算机硬件配置上,要提高硬件的运行速度和质量,保证产品的兼容质量和技术指标,以硬件条件保证软件功能的开发与应用,满足教学实践需要。
  2、多媒体技术保障。教研室在软件建设上,一方面积极借助信息领域的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软件;另一方面,要发挥技术骨干人才的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开发研制应用软件,制作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满足教学手段的技术支持,使教师有效施展自己的才能。
  3、提高信息的流量和信息价值。为满足教师的教学信息需要,教研室要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储备和交流各种信息,保障教师的信息需求。
  4、建立信息技术小组。信息技术小组主要是保障教研室的信息工具技术维修,开发新的教学软件,指导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并为教研室收集、整理、储备各种教学信息,为各教学组和全体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保障。
  (二)多渠道培养,强化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对信息的认知、信息技术的掌握、信息资源的使用等程度和水平等,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促进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执教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现代信息观念。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生成并活化为丰富的信息源,作用于各个领域。教师要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激发教师对信息科学的理性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认识现代信息科学的存在价值,认识现代信息对教学工作的作用与意义,并能积极掌握并使用各种信息,力求使信息与学科专业和教学实践有机融合,领先新的信息知识。
  2、强化时代信息意识。现代信息已成为各领域的先导要素,信息科学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着信息革命的发展。新的信息观认为,现代教育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改变了由教师单向向学员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形式,使学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员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并掌握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单向的传授者,学员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时代为教学创设了师生互动、团结互助、勤奋学习、平等交流的良好信息环境。教师应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紧跟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步伐,积极掌握教学领域信息动态,加快学习节奏,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
  3、掌握应用信息技能。教研室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应用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努力掌握信息科学常识,具有一定深度的信息科学理论知识,能够阅读和查阅信息资料,理性分析判断信息的价值和使用意义。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使用与操作技能,掌握信息的采集、整理、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4、储备更新知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促使人们加快知识的储备与更新。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者,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必须学为先知,快速更新和积极储备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以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努力学习,勤奋刻苦,永不放弃,不断攀登新的知识高峰,保持自己在信息环境下的持续发展。
  (三)各领域整合,储备教研室信息资源
  教研室的教学信息资源储备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研室的教学信息资源是储备于教研室信息库的各种信息资料,直接服务于教学内容,作用于师生学习,应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保障。教研室信息资源储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储备技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储备,主要是平时收集积累,把应用于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应用程序等技术保障资源,储存于教研室的教学信息库中,为教学提供技术保障与设备支持。
  2、储备教学信息。教学信息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建设状况、教学信息动态、学科边缘知识以及新的信息知识和教学手段等。一是收集上级教学信息,掌握上级教学思想和意图,把握教学的发展方向;二是收集各院校的教学信息,了解其他院校教学情况,学习他人的经验;三是收集整理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与方法,从更大范围掌握教学动态,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教研室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设专人管理,并及时把各类信息编辑分类,归档存储,定期组织教学组研究各类信息的价值和用途,及时反馈于各学科教师。
  3、储备教师个人教学资料。为丰富教研室教学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并快速进行信息交流,教研室信息资源库要储备大量的教师个人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个人积累的教学信息、教学日志及教学经验方法和共同探讨的问题等,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阅览,进行互动探讨和交流。
  4、储备学员学习信息。学员的学业完成状况是教研室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要及时收集学员学习信息,掌握学员的学业状况,主要有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表现、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通过学员的学习信息反馈教学情况,为正确选择施教方法,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四)广范围交流,提高教学信息应用效能
  教师的信息交流是指双向或多向的互动研习活动,彼此把各自所掌握的新的知识信息、教学体会、学术成果等表述或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互相学习借鉴的目的。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新知识交流。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通过学习和探索,不断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探讨和解决新问题;二是新方法交流。对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应用,提高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三是新成果交流。对教学中研究和创造的新成果,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在学习借鉴新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共同研究探讨新问题,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把新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各院校之间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院校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本院校各部门、各专业系(教研室)、学员队等单位在校园网平台上直接进行交流,使教学信息在教学范围内广泛流通。二是走出去交流。各院校组织教研组、课题组等人员,到各院校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调查学习,获得信息。三是利用报刊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体会、教学方法、学术成果及一些研究探讨的学术热点问题等,利用报刊发表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达到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通过信息交流启发智慧,激发知识灵感,实现信息多层面、多方位转化,使新的教学信息不断补充,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教学信息的应用效能。
  
  参考文献:
  1.张春江,倪健民.国家信息与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99.
  2.潘培新,亦舟.信息社会论与新技术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8:18-20.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  

文章标题:教研室的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dianxin/xinxiguanli/419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