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相关问题探究

所属栏目:广播电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29 09:22 热度: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并对如何顺应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问题,必要性,发展趋势

  前言

  所谓深度报道,在《新闻学简明词典》中这样被定义:“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在‘Why’和‘How’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深度报道对于所报道对象的调查、分析、解释和预测,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尤其为公众所需要,它也是拥有专业采编队伍的大众媒体所应该着力打造的拳头产品。

  1、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电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评论的排斥是由纪实热曝光热的误导造成的。热衷于纪实热和曝光热的电视编导或认为电视应该忠实生活的原型(以前《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栏目为代表);或认为电视还原生活是不够的,应该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以《焦点访谈》为代表)。这两种看法都认为主题先行似的电视形态不可取,认为电视不能成为附属于思想的画面工具。有些编导甚至把电视评论与主题先行划上等号。主题先行是事先有一个结论,然后再到生活中找事实注脚(先有思想,后有事实),而电视评论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先有事实,后有思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电视形态。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这也是当代受众的客观需要。

  2、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众的新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为以下三点:

  2.1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因此,受众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调动主观的能动性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2.2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工作。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的增长,信息量的日益扩大,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对信息的吸收已经从渴求转向疲惫。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后,再传授给他们。所谓媒介的梳理与整合,是指对无效信息的排除,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归纳、提炼,并包含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向受众提供更简便的选择,从而提高受众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信息转换的效益。

  2.3受众希望在了解新闻事实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电视传播中已能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但是同时,他们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因为他们对分析和见解已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他们不再认为媒介的意见是必然听从的“真理”,而是将它作为一种事件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认识了解了客观事件,又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自己作出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进而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对事件的评价和见解并行,当代受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提出了近一步的要求:即在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同时获得一种交流和愉悦。简而言之,就是报道要与评论相结合。

  那种强调客观报道事实,避免记者主观意见介入的观点已不和时宜;那种标榜客观、公正、而将事实与意见严格区分,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的做法也已不符合当代受众变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一种趋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3、顺应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新趋势的措施

  3.1扭转采访报道的思维定势。在深度报道中,分析评论的严重缺乏在思维方式上具体表现为:记者在挖掘事实、揭示事实本身逻辑时显示出的报道强势;而在提炼主题,把事实上升到理性层面,揭示事实的普遍意义时显示出的报道弱势。所谓报道强势不仅仅表现为记者迷恋纪实手段,迷恋对事物本身逻辑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使深度报道成为一盘散沙,成为相关细节的堆砌。思维弱势也不仅仅表现为记者放弃理性思维,使报道思想贫乏,更重要的是,它导致整个节目游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扭转采访报道时的思维定势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理性思辩力,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与新闻五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②更为重要的是过多迷恋形式和手段而忽视了由于节目形式变化带来的整个采访报道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整个方法论的改变。

  3.2以核心论点为中心。任何一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都有一个核心论点。否则,就不能算作一则完整和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这一核心论点,是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讲述一个道理,或吁请人们的重视,或反映一种现象,或预测某种趋势,是整篇报道的立意。打个比方,作深度报道如同作“论说文”,“论点”就是报道的核心。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实际上就是核心论点的具体表现。现在许多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强调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就容易由以论点为中心转向以事件为中心。由于过于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不必要的细节,记者在采访报道和谋篇布局中追求揭露事实的快感,使整个报道呈现多头绪、多论点的状况,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深度报道的理性力量。

  3.3要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记者。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深度报道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报道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主持人和记者的素质来决定。①媒介自身要更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独具风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的舞台,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介形象;②社会对主持人和记者的个性化参与也应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语言来发表意见,只要不违反党的政策、法律和全社会的利益,要允许他们有展示自己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乎自己个性的语言的机会。

  3.5要追求主客观结合的表现过程。新闻深度报道要追求一种主客观形式有机结合的表现过程。①整个节目以新闻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和先导,是深度报道真正具有客观实证的效果;②主持人和记者的主观评述和新闻化的论证方式,来加强整个报道的主观性。两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述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过分地强调“述”,导致肤浅;过分地偏重“评”,则导致空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受众在阅读收看新闻时,越来越需要参考性评论,需要适应多元化文化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评论,需要有多种不同意见的人际化评论。受众需求的变化预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趋势,在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只有把握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这些变动趋势,不断提高策划水平,进行新闻创新,才能够保持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文章标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相关问题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dianxin/dianshi/1589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